配资查询平台
读报是陈平从小养成的习惯。
厦门网讯(文/图 厦门日报记者 谭心怡)16岁那年,陈平第一次读《厦门日报》。那时的他刚经历高考落榜的失落。白天在田间劳作,夜晚常常独自发呆,思索未来的路。在那个迷茫的时候,父亲从供销社带回在单位看过的《厦门日报》,那一叠旧报纸,成为陈平人生的转折。
“那时我常常一篇篇看,从新闻里了解世界,也从一个个先进人物的故事里获得力量。”陈平回忆说。从1979年至今,他与《厦门日报》结缘整整46年。报纸记录了他从农民到教师、从教育工作者到作家的成长轨迹,也陪伴他一路从青年走到退休。
课堂上的报缘
把日报内容融入教学
1985年,陈平凭借自学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,走上讲台。他说,教书育人近40年,无论在哪个岗位,《厦门日报》始终是他教学生活中的“良师益友”。
“报纸当时有个‘教育园地’栏目,那是我最喜欢看的部分。”陈平告诉记者,他刚开始教书时,教材不够完善,课堂上缺少时事案例,他常常从《厦门日报》上剪下教育报道和人物故事,贴在笔记本上,讲给学生听。
后来,《厦门日报》推出“闽南风情”“文化周刊”等栏目,刊登了许多关于非遗、乡土文化的报道。陈平将其中的故事融入课堂,用本地人物和民俗案例讲“职业道德规划”,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的同时,学会传承文化。
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德育课上组织学生讨论《厦门日报》上关于“感动厦门人物”的报道。那一堂课上,他讲到厦工机械高级技师盖军衔三次赴南极修机械的故事,同学们听得格外认真。“他能凭听声音判断故障点,还在南极修出一条‘厦工大道’。”陈平笑着说,“学生们都被震撼到了,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。”
后来,学生们常主动带来当天的报纸,一起分享新发现的故事。“我让他们看报,不只是看新闻,更要学榜样的精神。”陈平说。
笔尖中的报缘
不单投稿还认真评报
退休后,陈平并没有放下笔。他开始频繁向《厦门日报》“城市副刊”投稿,发表了20多篇文章。他说,写作是另一种“与报纸对话”的方式。
令他印象最深的,是自己今年端午节投稿的一篇小文。那次,他收到副刊编辑陈少英发来的邮件,对文章提出细致的修改建议——“副刊要求以个人经历为主,可适当穿插闽南民俗。”“我本以为只是普通修改,没想到编辑一连发了八封邮件,连闽南谚语的出处都帮我核对。”陈平感慨道。
其中一句“囝仔有喙无耳”的闽南俗语,编辑还专门请教了多位民俗专家,最终确认应为“囝仔有耳无嘴”。“我没想到编辑能这么用心,一封封邮件既是鼓励也是指导,让我重新体会到新闻人的认真与敬业。”
2014年4月,陈平成为厦门日报社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员。每个月他都会认真撰写评报意见,从版面设计到栏目创新,从报道选题到文字表达,都写得一丝不苟。11年来,他已提交近百篇评报稿件,不少被采纳了。
陈平对《厦门日报》的变化喜闻乐见。“2022年《厦门日报》改版推出‘深读’‘人物’等栏目,版式美观,内容更丰富。融媒体发展快,还能在视频平台看到新闻,报纸‘动’起来。”
46年过去配资查询平台,陈平与《厦门日报》的关系早已超越了读者与媒体的界限。“它是我的良师益友。”他说,“我从中获得知识,也从中看到一座城市的成长。”
浩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