炒股最好用的手机软件
林伟志展示收藏的《厦门日报》原件。
厦门网讯(文/厦门日报记者 杨霞瑜 图/厦门日报记者 卢剑豪)“我出生时,家里就已订阅《厦门日报》,从未间断过。那时报纸一到,父母就会轮流读报给我们六个兄弟姐妹听,邻居们也常常加入一起听。”68岁的读者林伟志回忆道,他与《厦门日报》的缘分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。他的父母曾就读于厦门的私塾,外祖父更是私塾先生,读报一直是家庭传统。
报纸陪伴林伟志走过了人生的每一个重要阶段。不仅是他获取权威资讯、发表作品的重要平台,还见证了他从一名普通读者成长为闽南文化的传承者。用他的话来说,“报纸与我息息相关,是生活必备好伴侣,是人生的指南,更是导师。”
收藏不同年代旧报纸
从读报人到投稿人
在林伟志家中,不同年代的旧报纸按主题分类,被整齐收藏。他从一沓泛黄的旧报纸中轻轻抽出1994年7月8日的《厦门日报》,小心翼翼地翻开并介绍:“日报整版刊发了我国第一部劳动法,大家都第一时间买来报纸反复研读。”林伟志也不例外,他逐字逐句阅读条文,还耐心读给邻居听。从那时起,他更坚定了收藏报纸版面的习惯,“权威来源,方便查阅!”
年复一年,《厦门日报》始终是林伟志获取资讯的权威平台,他尤其关注时事新闻和本地资讯版面。1995年,在家人鼓励下,当时就职于厦门市影剧管理处(原厦门市电影公司)的林伟志第一次尝试投稿。对他而言,此次投稿经历,不仅收获了人生第一笔稿费50元,更有“见证”的意义。他所写的是父亲林玉虎投身抗日斗争的亲身经历,“在熟悉的报纸上看到我写父亲奋不顾身抗日的故事,家人都十分感慨。”林伟志说。
开展闽南话教学18年
培训一批批义务老师
多年来,林伟志不仅是厦门日报社的忠实读者,还是《厦门晚报》闽南话公益培训营的“领头人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个公益项目始于2007年,林伟志当时就自荐担任首期主持人。18年来,他负责课程设置,并培训了一批又一批义务老师,持续开展公益教学。
为何能坚持这么久?“社会需要,而我刚好会嘛!”谈及熟悉的闽南话教学,林伟志满面笑容:“作为闽南人,我从小就对闽南话感兴趣,不仅喜欢用闽南话读报,还习惯在报纸上标注闽南话拼音。”在他看来,这份执着离不开家中保留的闽南话字典和各种闽南文化教材。其中包括从其曾祖父辈传下、历经数代收藏的《渡江书》原书——一本记载了数百年前厦门方言语音和文字的闽南话字典。
2023年6月,林伟志的名字再次出现在《厦门晚报》上,因他保存的这本《渡江书》原书,经多方努力,最终由厦门市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历时三个多月共同修复完成,并得以扫描、影印出版。
当然,林伟志按照惯例收藏了相关的报纸版面。他认为,正是报纸上的报道让更多人对闽南话字典的起源有了更新的认识。作为报社60余年的老读者,林伟志已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读者嘉年华,但他对今年格外期待:“首次成为‘十佳读者代表’被推荐人,感到荣幸的同时炒股最好用的手机软件,更觉得亲切!”
浩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